(六)造像感召富贵感应
71、黄梅县蒋素公,接续五祖菩萨手指,护佑登科名
黄梅东山寺,五祖弘忍大师像,本是肉身;楚中刚刚动乱的时候,兵丁上山蹂躏,一位兵士想验证肉身的真假,胆大妄为,用刀砍下肉身像一个指头,这位兵士走下台阶后,随即发疯狂乱自杀而死,被砍下的指头久久遗失,忽然被一位村野中的老妇得到,拿给当时学文学的蒋素公,就是后来讳号文素的,给他看,素公就花重金买下,请漆工给五祖肉身像续上手指,居然完好如初;壬午年秋天,素公忽然梦见五祖对他说:“感念你接续手指的功德,应当令你荣登乡榜,可以考中第八十名。”后来果然如此;素公由此更加深信佛法,力行善事,修建平政桥,雕刻孔子石像,刻《金刚经》印行布施,路口建亭施舍茶水,种种功德,人们都能看到和听到。(出自《现果随录》,参考《黄梅县志》译写)
72、文肃公王锡爵,祖孙崇佛,广积厚德,绘画流通观音像,兴隆三宝,子孙数代科举
文肃公王锡爵,号荆石,是进入大明宗庙的首辅大臣,虽然贵显却终身不二色;他是辅立帝位助立储君的元勋功臣,这些都记载在国史中。这里略举他隐居乡里时的一二件逸事:公为人谦恭温厚,唯独要求下人很严格,喜好朴素,不允许仆人有纨绔习气;如果仆人与外人因为争议而斗殴,想要得寸进尺的,公必定会说:“相府的一只狗,别人尚且另眼相看,何况是人呢?”必定先责备自家仆人;公喜欢养植菊花,最多时有千余株;偶然有一次,一位邻居向园丁索要菊花,园丁说:“明天再来!”第二天来人进入花园,适逢公低头对着菊花而坐,这人不知,突然拍击公的脊背说:“老伯伯!你昨天答应给我的菊花呢?”公抬头,来人惊吓,拜倒在地,公即安慰他说:“别害怕!别害怕!”让童子取出几株菊花送给他,其厚德如此;只要是佛经梵字,无论大小,都书额以护持;晚年时,又命工匠以金银汁画观音大士像,亲手书写《心经》在上面,布施他人供养,不计其数。其子王衡,和父亲一样,亦中榜眼,当时人称“父子榜眼”。孙子王时敏,笃奉佛教,增修世间各种德行:贫困的年月,他就首先提倡卖掉官米,兼而煮粥赈济灾民;他又请瓶窑的闻谷大师来太仓,创兴佛法;当时有一位孝廉,叫陆允升,梦中到了一座大寺,有六个人挑着豆来,黄豆中夹杂有蚕豆,有一位老和尚说:“这都是王时敏前生所积的善业啊,大善记一蚕豆,小善记一黄豆,一共六担。”孝廉的儿子就遍告大家这个梦,没有不知道的。王时敏共有九子九女,在他的九个儿子中,次子王揆、第八子王掞,皆是进士;王时敏的孙子,共计十八人,其中五人进士及第,分别是原祁、遵扆、昭被、奕清、奕鸿,另有中举人者二人,是原博、旦复;其曾孙辈中,进士及第者有一人,就是王謩,中举人者五人,是王谔、王瞻、王俊、王羾、王璟;清朝道光以后,则中举者逐渐减少,多数为州府的庠生、廪生、贡生。真是一门厚德,荣盛未艾,时至今日,太仓人提及王氏一族,尚且引以为傲。 译者注: 此案例原出清代戒显和尚编著的《现果随录》,原文记载王时敏有九子,其中二子一孙,皆中进士,但今日资料显示,是二子五孙中进士,比原著记载更多;戒显和尚和王氏一族,同出江苏太仓,同是乡里,更不至于计数错误;疑因王时敏后来归顺清廷,戒显和尚所载,为尊者讳,只截止于明末,不含归清以后子孙科举数量,然而史料表明,王时敏二子王揆,即顺治十二年进士,八子王掞是康熙九年进士,显然作者文中包括在清科举数量的;故而,只有唯一的解释,因《现果随录》成书时,王时敏的子孙中,还有四人尚未进士及第,故而戒显和尚无可记载,这一点,从戒显和尚生卒年份以及王时敏和其子孙年龄,也可推知验证。笔者为彰显此案例中,王锡爵祖孙积善崇佛之善报广大,故将原著未足之数,依据史料补齐,令更趋精确圆满,更增劝善之功,异于原著之处,特此说明,阅者勿疑。
73、梁武帝斗笠施佛像,获人王福报感应
梁武帝问志公禅师:“寡人今作一朝人主,不知道前世,作了何种福德而得到啊?请法师开示究竟?”志公禅师回答说:我皇前世,是个樵夫;仅仅因为上山去砍柴,遇见山间一座灵坛古庙,庵宇朽烂,里面只有古佛一尊,雨淋日晒,无人侍奉;你自己发起善心,将自己头上斗笠一个,遮盖佛身;佛以天眼看见,觉得你有此善心,赞言善哉善哉,贫苦而能布施,非常希有,你于来世,当作上人;由于这个原因,今生得到这样的福报啊。(出自《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》)
74、陆仁茜与岑文本,师徒造像,延寿及富贵感应
隋朝末年,邯郸人陆仁茜,交了个鬼道的朋友,名叫成景,他在鬼道做长史,却常说做鬼吃不饱。陆仁茜把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学生岑文本。文本就设饮食,供成景及其鬼眷属享用,并施舍鬼钱金箔给成景用。过了些年,陆仁茜病了,久治不愈,就问成景缘由。成景在阴间打听,才知道阴府要召陆仁茜去阴间当主薄,因此快死了。陆仁茜很恐怖,不晓得如何脱免。成景就对他说:“你马上造一尊佛像,这样就可以让阴间的决定消除掉!”陆仁茜就出三千钱,请学生岑文本,帮自己在佛寺的墙壁上,画了一尊佛像;不久,成景带来阴间的消息说:“你可以脱免了!”渐渐的,仁茜的病就好起来了;至于岑文本,除了这次帮老师造佛像之外,据《观音慈林集》记载,他还常念《普门品》,一次乘船去吴江,船翻了,居然没有危险,随波浪漂到岸上;后来他在家里设斋供僧,一位僧人对他说:“天下刚乱,君幸运将不会有灾难,最终会到达富贵啊。”果然最后,岑文本官至太宗朝的中书令。(据《法苑珠林》《观音慈林集》整理)
75、童子嬉戏作地藏像,得菩萨救护,父为子造地藏像,子得富贵:
海陵县有几个孩子,嬉戏中,用沙土画地藏菩萨像;稍顷,听见打雷声,因此各自恐怖逃散,就像风吹行云一样,散在各处,都遇到夭折的危险,这时,有一位沙门突然现身出来救济:要沉入水中的,沙门信手帮助他不沉、倒地的孩子,沙门信手救援并背着他、喊叫不能出声的,沙门怀抱着他并暖言安慰;其中有一位画师的儿子,后来对大家回忆说:“恐惶中我走入海中,有一位僧人,帮助把持把我安放在岸上,并且求来饮食喂养我们,昨天还给我了一块玉珠。”当即打开手掌,大家都看见了,玉珠象水晶一样,大如莲子;他父亲取了这块玉珠回家,为儿子造了地藏菩萨像,并且将这颗玉珠,安置在地藏菩萨像的手掌之中;这个孩子渐渐长大,后来非常的富贵。(出自《卍新纂续藏经》之《地藏菩萨像灵验记》)
76、为两佛头,接续佛身,登科入仕:
宋朝,资州人何慈,她的妻子范氏,事奉佛法非常谨慎,但是,早年时,家中曾经烹鱼,已割开鱼腹,见油脂裹着一个硬物,极其坚韧,剖开是两个佛头,于是,全家就以木头,为佛头接续身体,令佛像成完整的全体,并承事供养至今;后来,何慈,以宣和甲辰年登科,后为开州太守。(出自《夷坚志》)
77、阿育王造塔寺佛像,福德超越龙王
距今二千多年前,印度阿育王由於他福力特别殊胜,统一了全印度。 有一天,阿育王召集群臣,问道:“现在天下,还有什么地方不属於我?谁敢不服从我?”群臣同声回答说:“全印度都被大王统一了,没有一个不称臣服从大王。” 其中有一位大臣,站起来说:“启奏大王!以臣所知,大海中的龙王,不属於大王。因为龙王向来不遣使来问候大王,也没有任何宝物进贡。由此可见,他不属於大王。” 阿育王想考验自己的福德、威力,是否能够慑服龙王,因此发动了千乘万骑的兵将,敲钟击鼓,族旗展扬地来到海边。阿育王厉声向大海呼喊说:“龙王!你在我的国界内,为什么抗拒不来见本大王?”他虽然再三地呼喊,龙王却安然不动,视若无睹。阿育王问群臣说:“有什么妙法,可以使龙王不得不出来?” 这时,有一位尊者,禀告阿育王说:“时机若到,就可以使龙王出来。现在因为龙王的福德,在大王之上,所以他不出来归服。大王如果不相信龙王的福德比较大的话,可用黄金两斤,分别塑造两尊王像,一尊造龙玉形像,一尊造大王形像。两尊金像造完成之后,如法加持修法,比量其轻重,就可以明白谁的福德大。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。” 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办法命人去造像,造成以后,称验的结果还是龙王的像重,人王的像轻。 尊者说:“龙王的福德,超过於大王之上,所以他的像较重。大王的福德不够,所以比龙王的像轻。若想轻者变重,必须修德培福,才能如愿。” 阿育王听闻尊者的开示之后,知道自己的福德浅薄,深感惭愧,因此更发勇猛精进之心,广种福田。从此每天精进修持显密佛法,又大叩头(大礼拜)数千拜,即使手已磨破,仍然竭诚地礼拜三十五佛。 阿育王的发心,稀有难得,他把私人的财产,全部作为供养三宝与布施贫穷。又在各省市建寺起塔,广造佛像,印赠佛经,不计其数。如此种福,使供在密坛上的龙王金像,向他曲身合掌。 尊者说:“这样的福德还不够大,要使龙王像向大王顶礼,全身伏地,大王的福德才够大。” 於是,阿育王更加发大心,并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导,取阿阇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,粉碎七宝末,而造八万四千宝塔。又受护法神的协助,将此宝塔舍利,分遍阎浮提,同时安置供养。此外,更派遣高僧前住各国去宣扬佛法,使佛法遍满於全世界。 如此,三年不断的精修佛法,广种福田。到了最后,连阿育王自己睡觉用的枕头,也拿去卖掉,来供养三宝。这时,龙王的金像,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顶礼。 尊者就向阿育王说:“现在可将两尊金像,再称验其轻重。”真是不可思议,人王像已经超过龙王像的重量了。尊者说:“大王可以征服龙王了。” 阿育王非常高兴,便如前次一样,带领着大军来到海边。这时,龙王立即变化成一位青年婆罗门,来到阿育王的面前,长跪问候请安,并贡献许多珍宝,自称小臣。 (出自《佛教圣众因缘集》)
78、贫妇造像,捐一钱,挫之复生,
唐朝神龙年中,襄阳将要铸一佛像,有一个老妇人非常贫困,向大家求助出钱,而始终不能得到。老妇人有一钱,则是做女儿时母亲赐给她的,六十多年来把它当作宝物,等到铸像的时候,老妇人拿着她仅有的一钱,就发了重愿之后投入到炉中。等到破炉出像时,老妇人所投的钱,正贴在佛像的胸前,于是就把它磨掉了,过了一天晚上,钱又象原来那样在胸前。僧徒惊异,钱至今还存在。才知是诚心发愿,一定会有诚挚的报应。老妇人的心非常诚挚,所以感动了许多佛,让后人希冀有这样的事。(出《太平广记》) 编者注:此例,和贫女供灯之事,完全同理。心至诚者,所捐虽少,果报广大。